您当前的位置 : 太原新闻网 >> 特别关注

【锦绣太原这十年】

这十年 文化铸魂 精神家园气象新

来源:太原日报 2022年10月10日 06:50

太原市2022年第二季“最美时代新人榜”发布会暨“时代新人说——永远的初心”讲述活动现场。李学军 摄

     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,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,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。

  5000多年文明史、2500多年建城史,太原以深厚文化底蕴涵养城市气质,以千年文脉承续打造名都风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太原自觉肩负起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,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,更加坚定文化自信,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,教育人民、服务社会、推动发展。

  价值引领 争做时代新人

  2017年11月2日,太原市委率先发出“担复兴大任,做时代新人”倡议,在全市开展时代新人主题活动,激发鼓舞广大党员群众立足岗位,积极投身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建设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新征程的伟大实践。五年来,时代新人活动的影响力、凝聚力、号召力逐渐增强,518名个人或团体荣登“最美时代新人榜”,在全市形成以“最美时代新人”导方向、打底色、聚能量、立标杆、展形象的时代新风尚。

  太原市持续锻造的“时代新人说”品牌,以讲时代故事、做时代新人,发时代新声、领时代新风为主题,汇聚起一大批时代新人优秀宣讲者,以大家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将平凡力量、时代能量传递开来。“时代新人说——平凡的力量”等特色宣讲,着力打通理论宣讲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2019年5月8日,一场以太原为起点,由中央宣传部、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委共同主办的“时代新人说——我和祖国共成长”演讲大赛在太原正式启动。

  2021年,在全市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,“时代新人说——恰是百年风华”演讲大赛开赛,活动集结时代新人蓬勃力量,接力赓续党的红色血脉,吸引受众近140万人次。

  2022年3月25日,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以《一座城市的新时代“大思政课”》为题,报道太原市以“最美时代新人”为原型打造“时代新人思政课”的创新举措。时代新人们进课堂、进教材、进试卷,成为思政课上的主角。他们用青春、奋斗和梦想诠释了太原的时代精神,也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“最亮的星”。

  以文立心 描绘精神图像

  太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,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,大力创作文艺精品,提供优秀精神食粮。十年求索,文化战线佳作连连,舞台艺术精彩纷呈,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。

  围绕脱贫攻坚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、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事件,太原新创晋剧、红色话剧、舞蹈史诗、音乐剧、情景剧等剧目,包括晋剧《上马街》《起凤街》《高君宇与石评梅》,晋剧电影《于成龙》,话剧《信仰之光》《晋文公》,儿童剧《疯狂的布鲁斯》等不同风格作品70余部,新创、改编歌舞、杂技、曲艺、小戏小品90余部;创新艺术展现方式,推出“锦绣太原”原创音乐展演活动。

  太原莲花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是太原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。2021年10月28日晚,第一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《合浪浪许家》在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。以这一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目为媒介,太原百姓的美好生活图景跃然台上。

  2022年6月17日,以太原“两山”治理、生态修复历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《锦绣河山》在铜锣湾影城正式开映,如诗如画的电影语言,生动展现了太原蝶变之美。看着镜头里熟悉的景色,观众纷纷感慨:“太原锦绣,山河美好。”

  十年琢磨,太原多部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、省级各类荣誉。晋剧《于成龙》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,晋剧《起凤街》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,晋剧《傅山进京》荣获文旅部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”重点扶持作品。

  以文培元 充盈群众生活

  十年来,全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文化需求。

  2018年5月10日,全国首创的新时代、新思想宣传阵地、红色阅读主题书房——马克思书房在静谧庄重的氛围中对外开放。这一主题书房旨在赓续红色血脉、打造理论高地,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入地学习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,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。

  自2018年5月开放至2022年8月中旬,马克思书房共接待市民读者33万余人次,举办活动1400余场次,带动基层单位和公共机构主动借鉴设立50多个马克思书屋(书室、书角、书架),有效推动理论宣讲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断聚合起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新能量。

  “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更好的精神家园”,十年来,太原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全市共有市级文化馆1个、图书馆1个、美术馆1个,县级文化馆10个、图书馆9个、美术馆2个,乡镇综合文化站46个,街道综合文化站54个,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42个,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55个。市域内建成20个城市书房,打响了“书香太原阅读之城”的文化品牌。

  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、宣传宣讲党的政策、培养践行主流价值、丰富活跃文化生活、持续深入移风易俗、培养最美时代新人等工作,建设中心(站、所)共1556个,实现全覆盖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,推动太原日报社、太原广播电视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,太原融媒体中心和“三县一市”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使用。“学习强国”太原学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,注册率、活跃度居全省前列。“扫黄打非”进基层标准化规范化站点实现全覆盖,杏花岭区富力华庭社区等4家单位成为全国示范点。

  持续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。截至2021年10月底,省级群众文化惠民服务品牌——“梨园争春”戏曲展演演出100场;乡村文艺队伍(文艺小分队)开展活动13477场;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开展活动2776场;乡村文化带头人开展活动6210场。

  送戏下乡,情暖三农。自2017年开始,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、太原市歌舞杂技团、太原市话剧团等18家国有民营院团,在全市“免费送戏下乡”。截至2021年6月1日,累计演出5685场,观众累计113万人次,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  文明守望 激活城市记忆

  眼眸低垂,温柔浅笑——历经近百年漂泊,2021年,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,引发全国广泛关注。佛首回归的背后,是千年并州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遗存。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,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。现有各类馆藏文物18198件(套)、250703件。

 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太原丰富的文物遗存承载着“锦绣太原城”的厚重底蕴,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这些宝贵遗产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。

  以敬畏之心、珍爱之心、责任之心,高标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。聚焦“让文物活起来”,太原的文物保护利用,坚持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、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,构建富有太原特色的文物创新生态体系。太原出台全国第二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《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》,树起博物馆领域太原标杆。目前,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8座。

  2022年6月11日恰逢第17个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“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”在太原晋祠博物馆成立。联盟以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己任,团结黄河流域沿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,开展黄河文化和祭祀文化研究,将努力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。

  亮点纷呈 做大文旅产业

  十年攀登,太原以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,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保护、高质量建设,投入巨资,全力推动大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,助力文旅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发展着力点。2021年,太原进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。

  太山、天龙山、晋祠公园、晋商博物院、晋阳湖公园、东西山旅游公路、环城自行车赛道、滨河自行车道、太原古县城、太原方特……一大批文旅景区建成或完成提升改造,如大珠小珠落玉盘,散布各处,交相辉映。府城文道、钟楼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古老街区恢复传统肌理,提升文化韵味,一展盛世芳华。

  今年,太原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,强化顶层设计、打造旅游品牌,文旅产业如箭上弦,动能强劲。

  按照《太原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意见》,太原将着力打造“锦绣太原”旅游品牌,包括构建一环(环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)、一带(汾河景观游憩带)旅游产业总体布局,打造西山、汾河、晋阳古城、太原府城四大旅游板块,叫响“古都晋阳”“千年府城”“生态西山”“诗意汾河”“红色太原”“太原制造”“田园并州”“清凉太原”等八大文化旅游品牌。在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征程上,太原奋起而行、不舍昼夜。

  十年追寻,太原持续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,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红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,在建设红色博物馆上走在前列。

  目前,全市开发利用革命遗址、旧址,重要人物的故居、旧居等革命文物资源,已建成纪念馆、展览馆共11处,包括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、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纪念馆、太原解放纪念馆等。

  2021年,全市革命纪念馆、展览馆以及红色专题展览等场所共接待参观学习人数213万余人次。

  非凡十年,太原“蕴”的层级不断提升。

  记者:任兵 冯海 岳霞红 郝晓炜 任晓明 陈辛华 李俊华 郜蓉 何宝国 司勇

(责编:张凯)